哥本哈根的喧囂:大家都說不(2)
美國的“熬鷹”策略
會議本身無數(shù)次地被重新延后,人們在無奈地等待中痛苦不堪。這種痛苦終于在談判《公約下的長期合作機制草案》(LCA)時達到了極致。原本定于15日早上11時30分的談判,被數(shù)次推后直到晚上10時30分。然而所有的等待再次無疾而終。消息在人群中傳開,美國在開會前最后一刻宣布,對于已經(jīng)提交給各方的主席草案不滿,需要重寫一份草案。會議將在美國準備好文本后繼續(xù),不是明天,而是今夜。
凱瑞大廳的門大敞著,人們進進出出,難以掩飾自己心中的憤怒。191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和眾多的國際社會觀察人士在深夜苦苦地坐在會議廳,僅僅是因為美國在最后一刻的不負責任的行動。1小時,2小時……人們的憤怒隨著困意的上升而急劇增加。
“美國有什么理由不在更早的時間提出意見,兩天對于一個短短幾頁的文本,他們竟然拿不出自己的意見,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把全世界的談判代表都丟在這里?這不僅僅是不負責任,這實在是可恥?!币晃恢袞|代表氣氛地揮著拳頭。
太平洋小島國的一位女士接著他的話說:“這是他們無恥的策略。美國的談判團隊有幾百人,可以分批分次地休息。而我們很多小國僅僅有1到2位專家。昨天,半夜兩點半談完,我回到賓館已經(jīng)三點半了。今天一大早準備今天的談判,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半夜三點半了。我不知道我明天還能不能做出足夠理智的判斷。這樣繼續(xù)下去,我想這就真正成為只有大國參加得起的游戲。小國真的不必參加今后的談判了嗎?”
帶著這些怨氣,人們在焦灼中繼續(xù)等待,直到凌晨4時50分,會議重新開始。然而,用漫長的等待來折磨全世界的談判代表似乎并沒有讓美國滿意。談判剛剛開始,美國便提出在發(fā)達國家減排的8段中做出重大調(diào)整,而干脆將發(fā)展中國家減排的整個小節(jié)刪去重寫。
既是深夜又是凌晨,近四分之一的談判代表都已經(jīng)沉沉睡去。留下還醒著的人們繼續(xù)廝殺。
復雜的博弈和分歧,令大家身心俱疲。在哥本哈根,大家都在說不。截至發(fā)稿時,仍然看不到希望之光。18日上午,奧巴馬將抵達哥本哈根。他可能是最后到達的大國領導人。這一行程安排,或許暗示了哥本哈根的結局。
不管結局怎樣,為了人類自己,人們需要找到更多的哥本哈根。
相關專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張曉晨
編輯:
heq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