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長的兩周:哥本哈根沒有奇跡
袁雪
12月18日凌晨零點,哥本哈根貝拉中心依舊燈火通明。
中國發(fā)改委副主任解振華一邊披上西裝,一邊系著領帶,疾步走向談判會場。這位中國談判代表團團長像是剛剛睡醒的樣子,馬上投入到新一輪通宵談判中去。但談判似乎依舊沒什么進展。
兩小時后,凌晨2點。各國領導人展開了磋商。有消息說,12月18日的凌晨主要G20國家的首腦,以及一些小島國及非洲國家的代表召開會議,試圖打破哥本哈根會議的僵局。
當地時間12月18日中午,中國總理溫家寶、巴西總統盧拉、美國總統奧巴馬陸續(xù)發(fā)表演講。與時同時,本該在12月15日晚結束的工作小組談判依然沒有結束。
對于等待會議結果的各國NGO來說,雖然仍然有人在哥本哈根的寒風中守夜,但已經有NGO評論這次哥本哈根會議,“未能達成真正有效的氣候拯救方案”。
發(fā)達國家背水一戰(zhàn)
現在看來,“哥本哈根協議”的難產,從哥本哈根會議第一天就已注定。
12月7日,談判剛開啟,澳大利亞代表就要求廢除《京都議定書》,同時將所有國家納入《公約》約束。這就是“雙軌”變“單軌”。
澳大利亞是美國在內傘形集團的代表。雙軌抑或單軌,看似只是一個程序問題,但實質是減排責任的認定。根據《京都議定書》,只有發(fā)達國家需要強制減排;而廢除《議定書》意味著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責任界限可能被重新定義。
其后,氣候談判的政治旗手歐盟也拋出了折中路線,希望將《京都議定書》和《公約》合為一個文件。兩天后,“丹麥文本”曝光,顯示歐盟和美國曾經有過默契。發(fā)達國家的目標,是將《京都議定書》逐漸廢棄。
談判第一周,場內的NGO組織都在敦促發(fā)達國家提高強制減排力度,并高舉標語牌“不要殺死京都議定書”,但數墻之隔的談判密室中,發(fā)達國家正在謀殺《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發(fā)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減少碳排放量的義務,而發(fā)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數年下來,發(fā)達國家的減排量大多未能達到議定書的規(guī)定,相反,卻欲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死這份議定書。
誰也沒有想到,在談判的第一周,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問題,就已經讓大會陷入瀕臨崩潰的狀態(tài)。
直到12月11日,UNFCCC執(zhí)行秘書德波爾臉上才露出了短暫的笑容,將談判從破裂的邊緣拉了回來。兩份主席案文的提出,讓談判重新回到聯合國提倡的“雙軌”立場下。
孰料12月12日,澳大利亞再次提出廢除《京都議定書》的要求。也就是說,唇槍舌劍交鋒了整整一周之后,談判又回到了原點。甚至有參加過2007年巴厘島會議的人們認為,“這兩年都白談了”。
此時,各國部長們已經提前抵達哥本哈根。按照原定程序,《京都議定書》和《公約》的兩個工作小組應該拿出兩份文件,供各國部長們討論。但兩個工作小組的會議一拖再拖。
12月15日,原定應該晚上10點舉行的工作組會議因為僵持而一直拖延到次日凌晨4點。人們認為,這將是一個決定性的夜晚。
12月16日,各國媒體卻得到消息,美國代表團在凌晨4點突然“發(fā)飆”,拒絕承擔更多的減排要求。
同一天,各國首腦提前抵達了哥本哈根。人們再次點燃了希望之光——如果部長們無法解決談判代表們的分歧,那么當首腦抵達時,總應該拿出一個文件,讓領導們簽字。
人們的希望再一次落空。12月17日,兩個工作小組仍然在談判,久而未決,所以才有了20多國元首在18日凌晨緊急磋商的一幕。
在為期兩周的拉鋸過程中,發(fā)達國家的立場倒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2月17日抵達哥本哈根的希拉里倒是說了一句大實話。這位女政治家說,“氣候變化不僅是氣候問題,而且關乎經濟與國家安全?!?/p>
自西方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大國的迅速崛起讓西方充滿了警惕。氣候變化、減排指標等直接牽涉到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權”。哥本哈根是西方大國狙擊新興國家的沙場。
相關專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袁雪
編輯:
wangkt
|